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English
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正文

【湖南日报理论·智库头条】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黄昕   发布时间:2025-11-07    摄影: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新闻中心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要求“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方协同发力。“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湖南高校应勇担使命,深刻把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关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要求,持续优化办学模式,强化科技创新、深化产教融合,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注入持续动力,为加快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与人才支持。

坚持智能化方向,打造数字化转型新高地

《建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并将“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作为重要战略举措。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推动生产力跃迁与生产关系变革、塑造人类生活新形态的核心驱动力。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省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达到127亿元,同比增长17%,聚集重点企业超300家。根据《湖南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到2026年,全省智能算力将达到3600PFlops,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突破1000亿元。高校应积极加入我省“智赋万企”等行动,切实赋能实体经济转型。

构建以产业为导向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人才基础支撑。我省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加快发展智能算力”战略部署和湖南具体规划,主动对接国家超算长沙中心、湘江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共建共享智能算力资源,参与全省算力调度机制建设。在人才供给端,紧密对接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推动人工智能全面融入课程体系与教学实践,着力增强学生在智能装备、工业软件等领域的实操能力与系统思维,为实体经济发展培养兼具扎实工程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打造协同攻关的“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平台,突破转型关键瓶颈。高校应依托自身科研优势,主动对接制造业集聚区,参与行业大模型建设,尤其应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农业等湖南重点产业领域,在核心工艺优化、系统集成创新等关键应用技术上,助力企业实现生产流程再造与能效提升,为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拓展全域服务的“人工智能+”融合示范路径,激发转型内生动力。面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高校应组建专业技术服务团队,积极开展智能制造水平诊断和数字化改造方案设计。同时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文化创作、养老托育等民生福祉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探索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和城市治理中的创新应用,助力打造全程智能办理的政务服务新模式,为构建更有温度的智能社会贡献高校智慧。

聚焦绿色化转型,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建议》提出“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要求“推动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作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端人才聚集地,我省高校应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服务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聚焦钢铁、有色、石化、新能源等重点行业,精准赋能实体经济绿色化转型。

开展前沿绿色技术的协同攻关与供给。高校应主动对接湖南重点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围绕工业节能、信息化节能、工业节水、先进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减污降碳六大领域,组织跨学科团队进行有组织的科研;针对钢铁流程再造、有色金属节能熔炼等技术难题开展联合攻关;围绕高效节能装备、VOCs协同治理、赤泥综合利用等方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工艺、新装备和新产品。

促进数字化与绿色化深度融合。高校应积极运用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覆盖能源管理与环境监测的数字孪生系统,聚焦数据中心、通信基站等高耗能单元,实施用能的实时智能监控、动态优化与精准调控,深挖节能潜力。积极响应《建议》关于“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要求,将数字技术融入能源消费、供给、存储全链条,助力提升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并通过对企业生产流程的全面数据感知与智能分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实施工艺节能、管理节能和系统节能,为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数字动力。

大力研发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推进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等工业固废减量与综合利用,强化废旧机电、废塑料、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回收与再制造技术研究,支持零碳流程再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技术转化,全面服务区域绿色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推进融合化发展,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建议》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此,高校应深度融入区域创新体系,着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堵点。

建立“双进双转”式协同机制,精准破除校企壁垒。应推动企业带问题进高校、专家带成果进企业,促进成果转化与企业转型制度化。高校可定期组织跨学科团队走访重点园区,摸排真实技术需求,建立动态“需求清单”与“成果清单”,推动供需精准匹配,力争在联合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上取得更大突破。

共建“揭榜挂帅”式创新平台,攻坚产业“卡脖子”难题。企业应发挥“出题人”“阅卷者”作用,高校则应主动发挥基础研究优势,自觉当好“做题人”“答卷者”,主动担当湖南制造业“揭榜挂帅”项目,组织跨学科团队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提升服务产业核心竞争力。应联合产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或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突破一批产业发展难题。比如山河智能联合湖南高校及上下游配套企业攻克高频高压液压元器件制作难题,涟钢与高校共建联合创新中心研发“手撕钢”等成功经验,都是高校助力湖南传统产业向高端转型、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创新的鲜活注脚。

完善“中试贯通”式转化链条,打通产业化“最后一公里”。湖南高校可借鉴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打造的技术经理人穿针引线模式,大力培育懂技术、懂市场的专业化技术转移队伍;积极参与云溪工业园区化工中试基地等省级中试平台建设,为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成果提供实验数据支持,加速类似“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技术”等重大成果落地转化,并积极推动将创新成果纳入省级重点产业技术攻关计划与首台套、首批次产品应用指导目录,加速其在产业链中的规模化应用与迭代升级。

链接:https://epaper.voc.com.cn/hnrb/html/2025-11/07/content_1761149.htm?div=-1

分享到:  

最新新闻

  • 湖南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号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福星东路88号   邮编:411104

湖南工程学院 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湘教QS3-200505-000062 湘ICP备14008333号-1

湘公网安备 430304020001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