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English
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正文

【湖南教育电视台】学习新思考 | 教育强国战略下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唐星星 刘明昕   发布时间:2025-09-26    摄影:    来源:湖南教育电视台    编辑:新闻中心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而教师队伍作为教育强国建设最宝贵的资源和教育改革创新的先决条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筑牢教育强国根基的基础支撑。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就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能力,直接决定时代新人的培养质量。在教育强国战略纵深推进的背景下,提升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教育强国战略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能力提升的价值意蕴

教育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其目标指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战略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能力被赋予更重要的意义和更深刻的内涵。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抓手”

教育强国的首要任务是“培养什么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 大学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系统化定型的关键阶段,高校教师是重要的“引导者”。当前,00后一代学生,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环境下学习与成长,思想活跃但易受多元思潮影响,既渴望“个人价值的实现”,又需要“家国情怀的引领”。教师如果只传授专业知识而忽视价值引导,可能培养出大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学生;反之,如果教师具备将“大道理”转化为“小故事”、将“国家需求”融入“专业学习”的能力,如各学科在讲述学科发展史时阐释“科技报国”的必然性、在每门课程的中国案例中传递“四个自信”的底气,必能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统一。

(二)推动教育强国战略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教育强国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通过每一门课程、每一次师生互动、每一项科研实践具体实现的。教师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者——他们的思政工作能力决定了课堂是否成为“铸魂育人”的主阵地,科研是否服务于“国之大者”,社会实践是否对接“人民需求”。在专业教学中,教师若能以“科技报国”为价值引领,就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在乡村振兴实践中,教师若能传递“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能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反之,若教师思政能力薄弱,可能导致“重知识轻价值”“重论文轻情怀”,使教育强国战略在“最后一公里”打折扣。

(三)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前沿阵地”

教育强国建设离不开安全稳定的思想环境。当前,国际上“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通过学术交流、网络平台向高校渗透;国内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念冲突也可能通过师生互动传导。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把关人”,其思政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能否在课堂、实验室、网络空间中有效抵制错误言论。若教师在教学中回避意识形态问题,或片面引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实践,可能误导学生对“中国制度”“中国道路”的认知;而具备较强思政能力的教师,则能通过学科专业发展史、中国案例、科学家精神的阐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四)塑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内在要求”

教育强国需要一支“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教师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思政工作能力是“大先生”的必备素养——它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求其具备政治敏锐性、价值引领力和人格感染力。提升教师思政能力,本质上是推动教师从“职业人”向“教育家”转型,使其既能站稳讲台讲透专业知识,又能走进学生心灵传递信仰力量,最终成长为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二、教育强国战略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能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尽管高校教师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已被广泛认知,但在教育强国战略的更高要求下,当前教师思政工作能力仍存在诸多短板,主要表现如下:

(一)多元思潮冲击下价值引领模糊

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对“为谁培养人”的政治定位认识有些模糊。将国际上的“学术自由泛化”曲解为“价值中立”,个别教师在课堂讲授中回避意识形态问题,将西方理论简单套用于中国实践;也有部分教师存在 “重科研轻思政”的错误思想,认为“专业课教师只需做好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或事不关己或回应乏力。如某高校调研显示,约8%的青年教师在课程设计中从未主动融入思政元素,23%的教师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停留在“生硬口号”层面,未能真正实现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融合。

(二)复合能力要求下能力单一

教育强国战略要求教师具备“思政+专业”的复合能力,但现实中多教师存在能力短板:一是思政方法论训练不足,部分教师在设计课程思政时生硬嵌入政治术语,简单堆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念,或脱离专业内容空谈“大道理”,导致学生“听不懂、不愿听”;二是政治理论素养薄弱,对“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党的创新理论理解不深,难以将学科专业发展与中国实践有机结合;三是网络思政能力欠缺,在面对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提出的价值困惑,缺乏有效的线上引导技巧。

(三)数字时代下技术双刃剑

教育强国与数字中国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重构了教育教学场景,MOOC、智慧课堂、ChatGpt、deepseek等,对教师思政工作能力提出新的挑战。一是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碎片化放大了错误信息的传播速度,谨防小事件发酵为大舆情,教师需具备更强的网络舆情辨析能力;二是技术工具的过度使用可能弱化师生情感联结——个别教师用PPT替代课堂互动、依赖AI进行课后答疑,忽视了“言传身教”的价值引导功能;此外,数据安全、算法伦理等问题也对教师的科技伦理素养提出考验。

(四)制度导向下的动力不足

当前高校教师评价体系仍以“论文数量”“项目级别”“科研经费”为核心指标,思政工作投入如课程思政设计、学生思想引导、师德师风建设被视为“软任务”。这种导向导致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科研产出,对需要长期积累的思政工作积极性不高;或是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部分教师为应付检查“硬凑思政元素”,而非真正从专业内容中挖掘价值内核;也存在优秀思政教师的职业发展通道受限,例如在职称评聘中,“思政表现突出但科研成果一般”的教师可能处于劣势,削弱了教师提升思政能力的主动性。

三、教育强国战略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面对挑战,高校如何主动出击,推动教师从“被动执行”转向“主动引领”?

(一)强化价值引领,筑牢“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思想根基

1.深化理论学习。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教师培训的必修内容,通过“师德师风第一课”“卓越大讲堂”“红色研学”等活动,引导教师深刻领悟“教育强国,教师何为”的使命担当。例如,组织教师参观“中国天眼”科普基地、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等,在历史场景中感悟“爱国奉献”的精神内核。

2.弘扬榜样力量。选树“最美教师”“课程思政教学名师”“高校思政工作年度影响力人物”等典型,宣传“心有大我”的黄大年、“以教育阻断贫困”的张桂梅等教育家及其精神,激发教师的职业荣誉感与价值共鸣。

(二)深化能力培养,锻造“精准滴灌”的思政核心本领

1.分层分类培训。对青年教师侧重思政基础与教学设计、骨干教师侧重课程思政创新与方法论、学科带头人侧重学科思政体系构建等开展差异化培训;为理工科教师开设“科技伦理与家国情怀”专题培训,引导教师挖掘专业中的思政元素;为文科教师设计“中国话语与国际传播”研讨,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升教师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的能力。

2.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以“金课”建设为抓手,组织教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打造课程思政蓝本;通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推动思政元素从“生硬嵌入”转向“自然浸润”。例如,某高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在“数据结构”课程中融入“中国超算的发展历程”,在“人工智能导论”中讲解“算法伦理与中国方案”,学生反馈“既学到了知识,更读懂了中国”。

(三)优化机制保障,激活“内生动力”的制度引擎

1.改革评价体系。将思政工作能力纳入教师考核的核心指标,建立“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量化思政工作积分,对研究课程思政设计、重视学生思想引导并卓有成效的,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分配中进行倾斜。如某高校规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负责人在职称评审中等同于主持省部级项目,思政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同等认定。

2.强化协同联动。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统筹—院系具体落实—学生反馈评价”的闭环机制,定期开展教师思政能力调研,及时调整培养策略。如某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教师的科研报国经历、科研的结果导向更感兴趣”,推动教师将个人科研经历、科研成就融入课堂,极大提升了课程思政效果。

(四)赋能技术革新,拓展“全场景育人”的实践场域

1.技术工具应用。支持教师利用AI分析学生网络行为,精准识别价值困惑,精准进行答疑解惑;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室还原“科技赋能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新材料新功能新技术新产品”等场景,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中国科技”“中国速度”“中国力量”;借助在线平台开展“云端红色旅游景点打卡”,打破时空限制拓展思政资源。

2.实践场域融合。推动教师将思政工作延伸至科研、社会服务一线,在专业专利研发中融入“科技自立自强”教育,在乡村振兴调研中传递“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国际学术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

总之,教育强国战略下,高校教师思政工作能力的提升,既是回应“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关键,也是推动教育强国从“目标”迈向“现实”的核心支撑,它既需要机制保障与技术赋能,更需要每一位教师主动将“小我”融入“大我”, 在言传身教中传递信仰力量,在潜移默化中铸魂育人,为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与“精神伟力”。

(作者唐星星系湖南工程学院副教授,作者刘明昕系湖南工程学院助教。)

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1864267306098553162&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3454add1b9c0a8223e0004&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1864267306098553162

分享到:  

最新新闻

  • 湖南工程学院微信公众号

地址:湖南省湘潭市福星东路88号   邮编:411104

湖南工程学院 2011-2020 all Rights Reserved湘教QS3-200505-000062 湘ICP备14008333号-1

湘公网安备 43030402000118号